為促進特種發光科學與技術前沿研究,加強實驗室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特種發光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現發布2025年度開放課題申請指南,歡迎相關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踴躍申報。
一、資助方向
(一)等離子體時空演化及精確控制的仿真研究
1.研究目標:
開展等離子體的時空演化仿真研究,為等離子體的發生、實驗條件優化與高效發光等關鍵技術提供優化模型,為等離子體的精確控制提供驗證平臺。
2.研究內容:
(1)等離子體的高效產生方法研究。建立仿真模型,實現等離子體生成過程的實驗條件優化;
(2)等離子體時空演化規律研究。建立仿真模型,提供等離子體在真空環境下的演化過程,為等離子體的精確控制提供驗證平臺。
3.考核指標:
(1)完成等離子體的生成過程仿真;
(2)完成等離子體在真空環境下的時空演化仿真;
(3)完成等離子體的發光仿真;
(4)以本實驗室為第一單位發表SCI論文1篇;
(5)技術報告1份;
(6)仿真模型1套。
4.研究周期:2026年1月—2027年12月
5.研究經費:10-15萬元
(二)面向極短波長的等離子發光材料設計
1.研究目標:
探索等離子發光的短波極限,從理論上提供極短波長發光的候選材料,并對發光效率進行理論評估。
2.研究內容:
(1)建立金屬等離子體電子結構和發光波長關系的理論模型,針對決定發光效率的關鍵參數進行優化;
(2)理論設計面向極短波長光源的新型金屬等離子發光材料,并對發光機制進行研究。
3.考核指標:
(1)建立發光波長、效率和材料之間的關系;
(2)提供1-2種面向極短波長發光的新型材料;
(3)以本實驗室為第一單位發表SCI論文1篇;
(4)技術報告1份。
4.研究周期:2026年1月—2027年12月
5.研究經費:10-15萬元
(三)寬譜絕對吸收體研制
1.研究目標:
研制硅基兼容的高吸收率寬譜吸收薄膜,工作波段覆蓋紫外至中長波紅外,旨在提升各類器件吸收率。
2.研究內容:
(1)開發硅基兼容的紫外至中長波紅外高吸收率的功能膜層;
(2)開展吸收體結構的片上制備工藝研究;
(3)系統分析關鍵工藝參數對吸收體譜段擴展與吸收性能的影響規律,開展實驗驗證與性能優化。
3.考核指標:
(1)光譜范圍:0.2 - 50 μm(可拓展至100 μm);
(2)吸收率:全譜段>90%,部分譜段短波及可見>99%;
(3)尺寸面積:大于1 mm*1 mm;
(4)交付寬譜絕對吸收功能膜層實物;
(5)現場測試并提供膜層制備工藝參數;
(6)技術報告1份。
4.研究周期:2026年1月-2026年12月
5.研究經費:10-15萬元
(四)先進長波紅外激光自由空間陣列放大器
1. 研究目標:
開展長波紅外自由空間超表面陣列放大器研究,突破基于有源超表面放大輻射相干疊加、放大輻射位相及偏振調控等關鍵技術,完成仿真驗證,為大功率長波紅外輻射源奠定技術基礎。
2. 研究內容:
(1)基于有源超表面長波紅外激光放大技術研究。提出面向長波紅外輻射放大的有源超表面設計方法,完成通過輻射相干疊加實現功率放大的有源長波紅外超表面結構設計及仿真驗證;
(2)有源超表面長波紅外激光光束特性調控技術研究。開展基于有源超表面長波紅外的光場調制研究,完成基于輻射光波的位相及偏振調制,實現特種光束的高效生成。
3. 技術指標:
(1)完成基于有源超表面的長波紅外自由空間陣列放大器的設計(波長9~10微米)及優化;
(2)完成面向新穎光束生成的逆向設計算法;
(3)實現至少2種新穎光束的生成;
(4)以本實驗室為第一單位發表SCI論文1篇;
(5)技術報告1份;
(6)設計算法1套。
4.研究周期:2026年1月-2027年12月
5.研究經費:10-15萬元
(五)極端表征方法
1.研究目標:
發展極端條件發光材料和器件表征方法與技術,為高性能半導體材料、器件制備提供支撐。
2.研究內容:
(1)極短波長、極高分辨或者極小尺度信息感知、檢測、表征等;
(2)半導體材料缺陷、雜質能級的原位超高精度表征方法和技術等;
(3)極紫外超快光譜測量技術;
(4)瞬態發光過程檢測技術。
3.考核指標:
(1)以本實驗室為第一單位發表SCI論文1篇;
(2)技術報告1份。
4.研究周期:2026年1月—2027年12月
5.研究經費:每項10~15萬元
二、資助原則
三、申請須知
(一)申請條件
(二)申請材料
(三)課題立項
實驗室將組織專家對申請材料進行集中評議,根據評議結果確定資助課題及資助金額,并正式通知申請人簽訂開放課題任務書。
(四)課題管理
1.實驗室將對開放課題執行情況開展中期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做出“繼續執行”“整改后執行”或“課題終止”的決定。
2.課題負責人與實驗室簽訂開放課題任務書后,即成為實驗室流動人員,課題結題或終止后,流動人員身份自動終止。
3.開放課題研究形成的學術成果歸實驗室與申請人所在單位共同所有。
4.所有成果應按要求對實驗室進行署名,如未注明,將不計入成果。
中文署名: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特種發光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英文署名: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uminesc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四、聯系方式
聯系人:麻老師,姜老師,0431-86176315,skla@ciomp.ac.cn
郵寄地址:吉林省長春市東南湖大路3888號,特種發光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130033
特種發光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5年11月10日